• 葆蒂兰网群
新闻动态 News

张小龙2019公开课演讲,总结微信8年

日期: 2019-01-11
浏览次数: 66
分享到:
张小龙2019公开课演讲,总结微信8年




微信的原动力,可以总结为两点:第一,坚持做一个好的,与时俱进的工具。第二个原动力是,“让创造者体现价值”。


张小龙2019公开课演讲,总结微信8年


大家好!我是张小龙。


刚刚我们在下面看了一下这些吐槽,非常好,因为我每天都在听到这样的声音,都已经习惯了。我觉得在中国来说,每天都有5亿人说我们做得不好,每天还有1亿人想教我怎么样做产品,我觉得这是非常正常的一个事情。但是我来这里不是为了教大家怎么做产品的。


每年我们内部问我要不要参加公开课?我总是说我还没有确定好,我还是要想一想,后来我跟他们提了一个条件,如果我要来的话,能不能把我的时间放到更加晚一点的时间,因为我特别希望我有一个特别好的状态跟大家做交流。后来我用了一个理由说服了我自己,今年我要过来参加一下,因为你连续好几年来参加,突然中断了,有一点把一个行为艺术突然中断的感觉。


特别是今年这样一个时间点,我觉得很特别,如果是去年的话,大家都会说“七年之痒”,我只能总结怎么样“痒”的。今年是8年,在今年8月份的时候,微信的日登录量超过10亿,这是一个特别大的里程碑,这可能是国内历史上第一款APP有10亿DAU的数量级,我们也没有公布过,可能在我们自己看过来,这只是哪天达到的一个问题。但是对于一个做互联网产品的人来说,应该还是一个很值得庆祝的一个事情。


特别是最近我们发布了微信7.0版本,当然又有5亿人吐槽,有1亿人教我怎样做产品了,并且还有8亿人看不懂我们一句话“因你看见,所以存在”到底是什么意思。在座的有人看懂了吗?看懂了举一下手让我看一下。


谢谢这么多知音,有10%的人勇敢地举手了。这一句话可以从很多的层面理解,就像我在朋友圈里面发了一段王阳明的《心学》,但是并不只是从这一个维度,我觉得是从很多的维度,我不想做一个解释,我觉得有一个神秘感特别好,每个人有自己的解读是特别好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会更好一点,就像微信这么多年以来,微信的启动页面总是一个人站在地球前面,刚发布的时候,有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是一个人站在地球前面,更早的版本是一个人站在月球前面,那个时候也是很有想象力。对于这个点,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


因为我们没有标准答案,所以这么多年以来,每次当你看到微信这样的一个启动页面,你可能都会有一个想法:这个人在干嘛?他站在地球前面做什么?过了一年你的想法会变一点,再过一年又会变一点。正是因为这样,我觉得才是一个特别好的启动页面,因为他把想象空间留给了用户自己,10亿用户有10个亿的理解,他会找到打动它的点。所以看起来很多的APP都在把自己的启动页变来变去,微信这个不会变,并且我相信将来也不会变。


张小龙2019公开课演讲,总结微信8年


关于设计原则


有一个朋友说,在互联网界,微信就是一个异类。所谓异类,就是和其他的产品都不一样。我其实很惊讶,也很自豪。


自豪的是,做异类是表示你与众不同,那就是很优秀了。惊讶的是,其实微信只是守住了做一个好产品的底线,居然就与众不同了。那是因为很多产品不把自己当产品看待,不把用户当用户看待。而微信,做到了这两点。


微信和很多产品不一样的一些点,会在很多地方体现出来。比如,很多APP到了春节等特定节日的时候,就把logo和界面变成红的、黄的,变成像番茄炒蛋一样。但是微信不会这么做。很多人可能会问我们为什么这么坚持。


这次的公开课我把时间放在晚上,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如果认真准备一个东西来跟大家分享,那我很有可能会超时,在晚上这个超时的空间是很大的。


现在,微信到了10亿的DAU,在这样的一个点上我更愿意花一定的时间,从微信的起源、本质这些方面来更加全面的讲解一下微信背后到底我们在想什么。


其实有时候我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觉得什么样的产品是好的产品?是说它有很多的用户?说它让人上瘾,还是什么样的?


我记得在很多年前,当我们在用苹果手机,我们会研究为什么会设计这么好的产品出来?我记得有一位德国的产品设计师Rams总结过好的设计的十个原则,这位设计师也曾经是苹果公司特别推崇的一个人。


我把这十个原则念给大家听下,大家可以对照微信来思考一下,会很有意思。


第一个原则是好的产品富有创意,必须是一个创新的东西;


第二个是好的产品是有用的;


第三个是好的产品是美的;


第四个是好的产品是容易使用的;


第五个是好的产品是很含蓄不招摇的;


第六个原则是好的产品是诚实的;


第七个是好的产品经久不衰,不会随着时间而过时;


第八个原则是好的产品不会放过任何细节;


第九个是它是环保的,不浪费任何资源的;


第十个是尽可能少的设计,或者说少即是多。


而微信从来不做节日运营或者logo的变化,很多人会说微信很“克制”。但其实这并不是克制的结果,本质上是因为微信一直在遵循一种好的设计原则,使得我们不会去做很多影响设计美感的事情。


而我观察到的很多业界的产品经理,其实毕业后就会被自己所在的公司误导。因为公司的目的是要流量要变现,所以大家的KPI就是如何产生流量如何变现。一旦围绕这个目标,大家的工作目的已经不是做最好的产品,而是用一切手段去获取流量而已。


这并不是我们倡导的原则,我们更多倡导的是利用微信做出好产品分享用户。


有一次我问同事一个问题,PC时代,PV最大的页面是什么?答案是IE浏览器的404页面。我问大家,微软为什么不在这个页面放广告呢?同事们回答不出来。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是啊,为什么微软不在这么大流量的地方放广告呢?为什么微信不在启动页放开屏广告呢?大家可以自己去想。


微信有8年了。想一想,你每天花在微信上的时间有多少?你花在最亲密的朋友家人身上的时间多,还是你花在微信的时间多?如果微信是一个人,它一定是你最好的朋友,你才愿意花那么多时间给它。那么,我怎么舍得在你最好的朋友脸上,贴一个广告呢?你每次见他,都要先看完广告才能揭开广告跟他说话。


很有意思的是,因为遵循原则,很多东西我们又必须坚持去改变。


这里让我想到微信7.0版本的UI做了一个特别大的调整,也有很多用户吐槽,觉得非常不习惯。


其实任何一个大的改版都会带来用户的不满,因为人习惯于自己熟悉的界面,觉得是最好的。我们没办法让10亿人来投票决定什么是好的,也投不出来。那怎么才能通过改变寻求设计的优化,让它变得更好呢?这个决策必须遵循好的设计原则。


就像微信7.0版本的时候我们内部使用了很长时间,我自己一直在两个版本不停地切换,当我用了一段时间,我不愿意切换到旧的版本去。也许用户一下子不能接受,但是我相信他们适应以后也会接受。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要用我们的产品不停地适应时代,而不是因为害怕用户的抱怨就不去改变它。


初心与原动力


初心,是用熟了的词,我换一种说话,叫“原动力”。


原动力其实应该是内心深处的一种认知和期望,它很强大,以至于可以坚持很久,克服很多困难去达到它。


那么微信的原动力,可以总结为两点。


第一,坚持做一个好的,与时俱进的工具。


由于我对工具产品热爱,我甚至会亲自动手写代码来打造出一个foxmail这样的产品来满足自己的制造欲望。所以做一个优秀的工具,对我来说是值得痴迷的。微信的基础点,就是成为一个优秀的工具。


虽然我很清楚在现在这样一个商业环境下,广大用户其实对于糟糕的强迫式体验容忍度是很高的。


人们会以为很多东西是正常的,比如开屏广告是正常的、系统推送的营销信息是正常的,诱导你去点击一些链接是正常的,这样坏的案例特别多。如果回到短信时代,每个人手机里面垃圾信息比正常信息还要多,可怕的不是垃圾信息更多,而是大家会认为这是正常的。


当你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产品,你就不能接受一个很烂的功能被加在用户的身上。


所以微信一直坚持底线,我们要做一个好的工具,可以陪伴人很多年的工具,在用户看来,这个工具就像他的一个老朋友。


什么是“与时俱进”的?


对用户来说,我们不能说,微信就是一个工具,我们要获得用户的认可。


大家知道微信有一句slogan: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


为什么是一个而不是一种?当年,当同事问我的时候,我其实解释不清楚,但我知道,如果是“一种”的话,它就是一句普通的话,起不到一个slogan的作用,也不能让人记下来。它必须是一个生活方式,这只属于微信的,它是一句独特的话。当时其实微信并没有覆盖到那么多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连微信支付都还没有。但现在回过头来看,它确实代表了一个生活方式。


这是一个生活方式,其实脑袋里面是有一个念头的,微信会介入到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里面去。它应该紧随时代的潮流,甚至引导时代的潮流。当时是有这样一种感觉,但其实并不知道它会怎么样去介入,是哪些方面。但是如果不把它定位为一个生活方式,如果只是定位为一个通讯工具,那就会过于片面,或者让我们的未来没有那么大的想象空间。所以现在想起来,当时是很勇敢地提出了它是一个生活方式。


现在我们看到,微信从很多方面融入到大家的生活中,群聊、朋友圈、红包、公众号、小程序等等。我觉得微信实现了生活方式这个梦想。


第二个原动力是,“让创造者体现价值”。


在微信很早期的版本,我们就发布了公众平台。这也是微信的一个创新。当时的思考主要是,微信会取代短信,那么短信时代的市场需求是,众多的服务都要通过短信来触达用户,我们取代了它,也得提供相应的能力来覆盖这个需求。


但我知道短信、邮件,因为是可以不受控地群发的,这带来的副作用大家都知道。于是想,如果微信提供一种基于订阅的模式,即避免用户被骚扰和欺诈,也让服务可以可控地给需要的人发信息,其实是做一个C端和B端的桥梁。我还记得当时构思得差不多的时候特别兴奋,跟Pony发消息说这样一个机制会多么多么厉害。Pony说垃圾信息怎么办,我说天然没有垃圾消息啊。


所以从公众平台开始,从连接人到连接服务去扩展以后,微信开始体现平台化的优势,包括后来的小程序。


做平台,需要有原动力。否则,我们可能沦为当年运营商的SP平台。可能很多人没有听说过SP平台了。


当一个平台只是追求自身的商业利益最大化的时候,我认为它是短视的,不长久的。当一个平台可以造福人的时候,它才是有生命力的。


当时做公众平台的时候,我们就会想,我们要帮助到人们解决什么问题。当然是通过信息触达来替换掉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弊端。这是互联网的优势。举例来说,传统的商业,依赖于你要在一个人流大的地方租一个商铺,但利用互联网,地理不再是优势,你的服务质量才是优势,那么,我们要帮到那些真正有好的服务的人和集体,去触达潜在的用户让客户更容易连接到他们。


当时举例最多的案例,是如何帮助一个盲人,没有技能,也能够找到顾客。他应该有公众号,他的顾客会在关系链里传播这个公众号。所以,当时定下来公众号的slogan是,“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它的公众号,就是它的品牌。并且,品牌是基于关注和认可的。


这个时候我们的原动力是让创造价值的人体现价值。因为微信可以打破很多的信息不对称,人们可以获得更优质的服务。那么,人们会更多地想办法去提供服务的质量和价值,这就是微信公众平台的原动力所在。


后来做小程序,也一样。如果我们不能让作出优秀小程序的人获得回报,这个生态即便能起来一点点,又有什么意义呢?


今年,我真的看到了一个这样的真实案例,是一个朋友在朋友圈里面发的,他发现有很多个盲人按摩师通过一个小程序找到顾客。看到这个案例我特别开心,因为这和最初我们反复地举例说的场景是一模一样的。


微信的很多创新其实都来自这两个原动力。从专业的角度来说,大家可能会认为这是对未来的一种洞察。


但是所有专业洞察的背后,我觉得原动力反而是第一位的。或者说,一个好的产品是有自己的使命的。


我很庆幸,这么些年过去了,微信的原动力从来没有变过。


我今天讲了特别多,我其实想作为一个总结,因为在之前每次都是讲某一个业务,今天我其实更多的作为一个产品经理跟大家做一个交流,作为一个产品经理,我自己其实能够带领一个团队做出一个10亿级的产品,我当然觉得很有成就,感觉对于我来说更加幸运的是可以在这个过程里面把我自己对于世界的认知体现在产品里面,并且成为一个产品的价值观。我觉得这是一个更加难得的一个事情。当然内部有很多同事说我是很独裁,我就认了我就很独裁的,有很多产品是很民主的,但是有很多领导给他施加意见,最后这个产品是没有灵魂的,最后这个产品会支离破碎。一个产品要有很强的认知,这样才能造出一个东西它的内在是一致的。所以在这里要特别感谢一下我们团队,因为平常在工作里面以批评为主,所以今天要借这个公开场合来感谢一下我们这个团队。


并且我们也为我们团队的每个人感到骄傲,因为就像刚才我们说的,我们获得了“微信团队”这样一个名称非常骄傲,因为很少有团队以他的产品来命名,大家称呼我们为微信团队。不管我们在职的同事以及离职的。最近微信很多人离职,特别感谢他们在这个过程当中参与病人帮助微信能够走到今天。讲到这里基本上差不多了,我也特别感谢在座的各位能够花这么多时间在这里听我一个人讲这么多东西。在我自己看过来,这些都是一些常识,在大家看过来可能也是一些常识。


作为结尾我想到一句话,有一句话我特别喜欢,它是一句电影的台词,叫“万物之中,希望至美”。有很多人知道这一句话,我经常想的是如果微信不能给用户带来哪怕多一点点希望,我们就没有办法去判断我们做的事情是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所以它也是我们衡量的准则。我今天演讲就到这里。谢谢大家!感谢大家!


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



News / 推荐新闻 More
2024 - 11 - 01
十一月秋冬之交,一半是暮秋的绚烂,一半是初冬的宁静。翻开新的一页,今天距离全年结束只有60天,愿你在新的日子里,把秋天的疲惫卸下,把新的希望装满。每一步都踏实而坚定,每一刻都充满温暖和喜悦。
地址:中国·深圳·宝安中心区·宝源路F518时尚创意园15栋3层
热线电话: 400-808-1953
传真:+86 0755-2788 8009
邮编:330520
葆蒂兰(上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法律声明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