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葆蒂兰网群
新闻动态 News

这种“痴呆”爱盯上年轻人,比阿尔茨海默病更可怕!

日期: 2023-05-29
浏览次数: 4
分享到:

当我们聊到痴呆症,总会把它和阿尔茨海默症挂钩,但实际上,阿尔茨海默症只占了痴呆症的50%~70%。


还有一种类型的痴呆同样残酷,它比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年龄更低,临床上甚至有20岁的患者,因此常被人们所忽视,有时候杀伤力比阿尔兹海默症还大。它就是——血管性痴呆



这种“痴呆”爱盯上年轻人,比阿尔茨海默病更可怕!

“三高”人群更易患血管性痴呆





血管性痴呆是指由于脑供血阻断导致的记忆和认知功能下降,也被称为血管性认知障碍


血管性痴呆的主要病因是脑出血脑梗死。由于这两种疾病正在年轻化,所以由此导致的血管性痴呆也呈现年轻化的趋势。


血管性痴呆患病人数目前占痴呆患者总数的15%~20%,国内65岁人群中血管性痴呆患病率约为8.7%,被它成功“偷袭”的中老年人不在少数。




这种“痴呆”爱盯上年轻人,比阿尔茨海默病更可怕!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都是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所以说血管性痴呆其实没有大家想的那么有距离感,潜藏在暗处的它,有时候更让人防不胜防。


这种“痴呆”爱盯上年轻人,比阿尔茨海默病更可怕!

血管性痴呆

与阿尔茨海默病有什么不同





很多人都会把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混淆,毕竟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让人记性变差!


阿尔茨海默病一般无法确定发病的具体时间,因为它是随着年龄增长,发病概率逐渐上升。而且它在早期极易被忽视,仅表现为记忆力轻度衰退、学习和保存新知识能力降低等。


阿尔茨海默病是持续进行性发展的,后期不仅会造成记忆丢失恶化,还会出现日常简单的生活事项,比如穿衣吃饭都无法完成。




这种“痴呆”爱盯上年轻人,比阿尔茨海默病更可怕!


血管性痴呆往往突然发病,比如卒中之后,所以一般可以确定发病的具体时间。


这类患者通常执行功能障碍表现相对突出,比如制定不了目标、无法做出决定、无法跟别人沟通,也会出现近期记忆力受损,同时还可能伴有走路不稳,突然或者频繁想上厕所,突然变得冷淡、焦虑等等。


不同于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是有源可寻的,是唯一可以预防的痴呆症。具体要怎么做,还是得从根源着手,减少脑血管疾病和血管危险因素的发生。




这种“痴呆”爱盯上年轻人,比阿尔茨海默病更可怕!




这种“痴呆”爱盯上年轻人,比阿尔茨海默病更可怕!

科学防治血管性痴呆

做好这些事





1

改善生活习惯




医学研究发现,吃得健康均衡,可以降低大脑退化风险,食物当中,像鱼肉中含有大量优质蛋白,有助于预防老年痴呆,坚果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有保护脑血管的功效,这些都可以适当多吃。


而规律的运动锻炼,可以使脑细胞直接受益,增加血液循环量和氧流量,有效预防痴呆症。


还有就是戒烟戒酒,吸烟会加速血管的老化,在血管中形成斑块,增加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的风险;长时间过量饮酒会造成酒精中毒,导致认知功能障碍。




这种“痴呆”爱盯上年轻人,比阿尔茨海默病更可怕!




2

定期体检




对于血管性痴呆高危人群来说,需要进行定期例行的基础体检,增加心脑血管专项和简易神经心理学筛查,以评估脑部血管病变情况和认知功能障碍程度,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早筛查早预防,让自己时刻心里有个底,别等到痴呆突然来了,打得你和家人措手不及,影响到生活和工作。



News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04 - 30
呵护隐秘之美Cherish the beauty of secrecy我们精心护理面部每一寸肌肤,却常常忽略身体最娇嫩、最需要呵护的私密花园。它不仅是健康的晴雨表,更是女性生命力与自信的源泉。私密健康,不仅关乎舒适与自信,更是整体健康的重要一环。艾闺蜜让隐秘的私语花园,以最舒适的姿态绽放……
2025 - 04 - 25
在生命的漫长画卷上,爱自己,是最动人的笔触。20岁的热烈,30岁的从容,40岁的智慧,50岁的优雅,60岁的丰盈……时间从不是敌人,而是让“她”更美的见证者。而爱自己,是贯穿一生的必修课。
2025 - 04 - 22
在繁忙的生活里你是否曾停下脚步认真聆听身体的声音?我们习惯了对他人温柔却常常忽略了自己——那些隐秘的敏感、细微的变化、偶尔的不适都被悄悄藏进“重要”的角落但真正的独立与强大不是忽视自己而是学会与身体坦诚对话从懂得悦己开始守护那份隐秘之美
2025 - 04 - 14
詹姆斯·克利尔在《原子习惯》中说:“你每天进步1%,一年后你会比现在强37倍。” 这个数字并非夸张,而是复利效应的真实体现。就像滚雪球一样,起初只是微小的改变,但随着时间的积累,它会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最终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01 成长,从不起眼的改变开始为什么大多数人无法坚持?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决定每天早起,但三天后就放弃。计划每天读书,结果一周后书还是崭新如初。发誓要健身,可一个月后连健身房的门朝哪开都忘了。为什么我们总是半途而废?詹姆斯·克利尔在《原子习惯》中给出了答案:目标太大,行动太小——我们总想“一下子变强”,却忽略了“每天进步一点点”才是关键。缺乏即时反馈——大脑喜欢短期奖励,而习惯的回报往往需要时间。环境的影响——如果你的周围充满干扰,坚持就会变得异常艰难。真正的改变,不是靠意志力硬撑,而是靠系统化的习惯养成。02 成功不...
地址:中国·深圳·宝安中心区·宝源路F518时尚创意园15栋3层
热线电话: 400-808-1953
传真:+86 0755-2788 8009
邮编:330520
葆蒂兰(上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法律声明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