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一谈起中风,我们通常都会想到脑中风,却几乎很少有人了解过,我们的肠道也会“中风”。肠中风虽然不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但风险系数却很高,在发病6小时后没有进行治疗,就会逐渐发展为肠坏死,其致死率高达90%以上!那么无缘无故的,肠道为什么会中风呢?01什么是肠中风?我们先来了解中风是什么。所谓的“中风”,就是指人身上某个部位的血管出血或者堵塞从而造成的缺血。在实际情况中,中风不仅仅会发生在心脑血管中,还可以发生在心脏、眼睛、肠子等人体的其他部位,这是由于溢血或者栓塞可能发生在身体的各个部位。如果发生在眼睛上是“眼中风”,而如果表现在肠道中就是“肠中风”。“肠中风”也就是缺血性结肠炎,也就是说肠子的血液供应不充足了,就会坏死。这与动脉硬化所引发的“脑梗死”的发病原理相同,二者的血栓都是在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形成的,进而致使血液流通不畅、肠道供血急剧减少,最终使肠黏膜充血、水肿、坏死或者出血。肠中风一般发病很突然,进展迅速,严重时还可能引起缺血性休克、腹膜炎等并发症。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救治,就有可能引起肠壁梗死甚至肠穿孔,在这一情况下,死亡率高达60%。02肠中风有哪些症状?“肠中风”的典型症状是剧烈的腹痛和便血。当肠中风发生时,患者会感到腹部急性绞痛,就好像肠子被人紧紧抓住,用力扭转绞动一样,而且是一阵一阵的疼痛,并排出血红色的粪便。肠中风初期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到了晚期则会有不完全性肠梗...
发布时间:
2023
-
05
-
29
浏览次数:4
发布时间:
2023
-
05
-
29
浏览次数:2
「吃」这件小事,对很多想要控制体重的人来说,是痛并快乐着:食欲来了,吃东西时幸福又满足,但吃多了又会后悔,然后第二天继续循环重复……食欲太好,总是忍不住吃太多,可能不是你的自制力太差,最近发表的研究表明,可能是因为肠道里的细菌,让你对食物“下手”。01肠道细菌可以与大脑“对话”肠道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大脑”。此前的研究证实,肠道内的神经系统能独立于大脑进行感知、接收信号,并作出反应,使人产生愉快或不适感觉。最近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科学》(Science)上的一项最新研究中,来自法国的科学家团队证明了一个惊人的事实:肠道细菌与大脑之间发生了直接对话,神经元可以直接感知细菌,并相应地调整食欲和体温控制。研究人员将注意力集中在核苷酸寡聚结构域(NOD2)受体上,它可以帮助免疫系统识别被称为胞壁肽的细菌细胞壁片段。先前已经确定NOD2受体的基因变异与消化系统疾病,以及神经系统疾病和情绪障碍有关。Supplementary data研究人员最初观察到小鼠的NOD2受体由大脑不同区域的神经元表达,特别是在下丘脑区域。下丘脑管理着诸如体温、生殖、饥饿和口渴等重要功能。在神经元中缺乏NOD2表达的老年雌性小鼠,比正常小鼠吃得更多,体重增加得更多。研究人员解释,肠道、血液和大脑中的胞壁肽被认为是细菌增殖的标志物。如果没有NOD2受体,这些神经元就不再受到胞壁肽的抑制。因此,大脑失去了对食物摄入和体温的...
发布时间:
2023
-
05
-
29
浏览次数:4
三餐不固定,饥一顿饱一顿;家中饭菜不爱吃,喜欢外食或者点外卖;熬夜到凌晨,吃个夜宵……这些场景是不是看起来特别的熟悉?也正是这些常见的生活习惯,无形之中让胃炎患者激增,并呈年轻化趋势!不少人觉得胃炎是良性的,又非常普遍,随便吃点药应付,甚至不管不顾都行。但你可知,从胃炎发展到胃癌,其实只需要四步……从胃炎到胃癌,仅需四步一旦有了胃病,不加控制,则大概会经历如下过程:慢性浅表层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早期胃癌。仅仅四步就能发展成胃癌,而这个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可长可短,关键只在于你!1黏膜炎症不除,胃炎会逐渐加重正常人体的胃外层都有一道保护防线——胃粘膜。而胃黏膜从内到外分四层,即黏膜层、黏膜下层、固有肌层、浆膜层。健康的胃在一些不良因素的刺激下,可能会逐渐出现慢性浅表性胃炎,此时炎症只累及和食物密切接触的黏膜层和黏膜下层。但随着炎症时间的推移和程度的加深,逐渐波及固有层,腺体逐渐萎缩,就会发展成“慢性萎缩性胃炎”。此时不仅会增加粘膜破裂出血、引发感染的风险,还会伴随胃酸减少、消化不良、腹胀、食欲减退、打嗝等症状,人也容易变得消瘦,吃一点就饱。不过,单纯的萎缩性胃炎发展到胃癌,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且只有极少数一部分可能发展为胃癌(约为1%)。2反复炎症,可发展成肠化生胃粘膜上皮受到反复炎症和不良因素的刺激,可导致胃粘膜上皮部分细胞逐渐转化成肠型黏膜上皮细胞,此时会...
发布时间:
2023
-
05
-
29
浏览次数: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