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葆蒂兰网群
新闻动态 News
专栏
“我明明不抽烟不喝酒,为什么患癌的是我?”有些人在得知自己患癌后,可能脑海会冒出类似的想法,为什么患癌的偏偏是自己?4月15日~21日是第29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天就来聊一聊为什么有些人会容易被癌症盯上,有些人却是癌症魔爪下的幸运儿。01为什么有些人不会患癌?研究发现真相我们之所以谈癌色变,主要还是对死亡的恐惧,据统计,我国每年的癌症发病人数为400多万,癌症死亡人数为200多万。有人说癌症与人口老龄化有关,但实际上,无论男女老少,每个人体内都有癌细胞,癌细胞是由健康的细胞不受控制发展而来的。不过,癌细胞不等于癌症,因为人体强大的免疫系统可以清除99%以上突变的癌细胞,只有少数癌细胞会发展成癌症,并且需要大约20到30年的时间。那为什么有些人不会患癌呢?这其实与肿瘤的免疫逃逸新机制有关。在人体内,免疫系统在不断识别和清除肿瘤细胞的同时,肿瘤细胞也会通过干预识别进行免疫逃逸。逃逸成功的肿瘤细胞也被称为肿瘤干细胞,是肿瘤发生的根源。而这些细胞的不同逃逸肿瘤免疫监视的能力,是由CSDE1基因的差异表观遗传修饰和随后的差异表达所决定的。该项研究也就从源头上解释了,为什么有的人不抽烟、不喝酒且生活作息均衡,但最终还是患上癌症,而有的人抽烟、喝酒、熬夜却没有患上癌症。不过一些不良习惯还是容易催生癌症的发生,如高脂饮食、高盐饮食、情绪压抑、吸烟、喝酒、偏爱甜食、不喜欢运动等。02癌细胞是如何...
发布时间: 2023 - 05 - 29
浏览次数:6
癌症,是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一大“杀手”。中国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癌症报告——中国每年新发癌症就约有406.4万例,癌症死亡约为241.35万例。相当于每小时有464人新患癌症、276人因癌症而死亡!癌症虽然可怕,但它绝不等于“绝症”,也不等于死亡,大部分早期癌症通过医学治疗能实现长期存活。关于癌症的疗法,“饿死”癌细胞是许多科学家一直在研究的对抗癌症的一种方式。最近发表在《Nature》杂志上一篇堪称颠覆性的研究让“饿死癌细胞”成了一个可行的现实。但怎么饿,却并非如人们所想的那样。谁才是癌细胞的能量来源?人体的能量主要来源来自于碳水化合物(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一般来说,糖类是首选的能量来源,在以往的研究中也证实似乎癌细胞更爱糖,并且会消耗更多的糖类。在1922年由Otto Warburg发表的文章中就显示癌症组织会以一个非常高的速度消耗葡萄糖,基于此,就有人提出了“饿死癌细胞”的治疗方式——减少能量摄入比如降低糖类摄入从而抑制癌细胞生长。但最新研究结果却颠覆性的发现:在肿瘤微环境中,消耗葡萄糖最多的竟然不是癌细胞,而是营养性谷氨酰胺!在以往的多项研究中其实已经证实,由于癌细胞侵略很快,很多癌细胞并不是依赖葡萄糖来供给能量,他们最喜欢的“口粮”之一就是谷氨酰胺(Glutamine)——这种喜爱程度甚至会超过葡萄糖,也就是说要“饿死癌细胞”,从截断谷氨酰胺的结合反而更实际一些。研究...
发布时间: 2023 - 05 - 29
浏览次数:2
不少人常会觉得慢性疲劳、昏昏沉沉,虽然不疼不痒,却极大降低了生活质量。很多人会觉得这只是没休息导致的,但其实可能是“微血栓”在作怪!血栓就像是游走于血管内的“幽灵”,一旦堵塞血管,会使血液的运输系统瘫痪,甚至可能致命。血栓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任何时间,严重威胁着生命健康。01慢性疲劳可能是微血栓微血栓,指的是直径小于200微米的血小板团块,一般的X光、B超、心电图很难发现。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学生理学家特里西亚·比勒陀利乌斯提出,微血栓可能与长新冠虚弱症状有关。研究发现,微血栓大量长期积聚在体内,会阻塞毛细血管,影响血液流动和氧气交换,从而让人出现慢性疲劳、肌肉疼痛等症状。如果常出现心悸、头晕、呼吸困难、活动后气促等表现,要警惕可能是微血栓。02不同血栓各有“堵点”血栓通俗地说就是“血块”,它像塞子一样堵塞了血管通道,导致相关脏器没有血液供应。按照形成过程和存在部位,血栓大致可分为透明血栓(微血栓)、白色血栓、红色血栓;临床中更常分为动脉血栓、静脉血栓、心脏血栓。1. 静脉血栓爱堵肺静脉血栓的形成,很多没有任何症状和感觉,一旦发生可能致命。静脉血栓主要堵在肺部,常见疾病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导致的肺栓塞。2. 动脉血栓爱堵心动脉血栓十分凶险,最常出现的部位是心脏血管,可导致冠心病。动脉血栓堵到人体主要的大血管——冠状动脉,导致组织器官没有血液供应,引发心梗或脑梗。3. 心脏血栓爱堵脑...
发布时间: 2023 - 05 - 29
浏览次数:2
说起骨质疏松,人们一般会简单地认为就是骨折了,不就是伤筋动骨 100 天嘛,休养一段时间就可以完全恢复了。而事实是由骨质疏松引发的骨折(最常见的髋关节骨折),导致近 1/3 的患者出现永久性残疾,以及 20% 患者会死亡。而发表于《柳叶刀》的一项研究也发现,骨量少甚至可能让全身感染风险“飙升”。骨量少,全身多处感染风险飙升骨质疏松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单位体积内骨组织量减少为特点的代谢性骨病变。表现为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骨矿成分和骨基质等比例不断减少、骨质变薄、骨小梁数量减少、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度升高等。健康的骨骼又硬又韧,其中,硬度由钙沉积的骨密度决定,韧度由蛋白质转化的胶原质决定。当骨骼中的钙质和胶原质流失,骨量就会逐渐减少,甚至被“掏空”。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和香港理工大学在《柳叶刀》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不仅容易诱发骨折,还会增加感染和败血症风险。研究显示:腰椎骨密度对治疗和激素变化等更敏感,全髋关节骨密度更能反映骨骼健康状况,骨密度下降导致感染可能和骨代谢有关,具体来说:● 成骨细胞分泌的一些物质可能参与免疫反应,有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 破骨细胞可能对免疫调节有负向作用,增加感染风险;● 当成骨细胞生成骨质的速度,慢于破骨细胞的破坏速度,就会造成骨质疏松。临床上,骨质疏松性骨折后的感染风险会增加,特别是髋部骨折导致患者...
发布时间: 2023 - 05 - 29
浏览次数:4
地址:中国·深圳·宝安中心区·宝源路F518时尚创意园15栋3层
热线电话: 400-808-1953
传真:+86 0755-2788 8009
邮编:330520
葆蒂兰(上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法律声明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